七、機械(上)
關燈
小
中
大
“卯時二刻起床,洗漱,三刻出門,繞山跑一周,辰時回宅,辰時二刻早餐,早餐內容為二兩稀粥、兩個饅頭、一個雞蛋。”
“辰時三刻至午時二刻,先生教《千字文》(註1)。”
“午時二刻起,有一刻時間午飯,午飯內容為三兩幹飯、兩個饅頭,每八人四碟素菜一盤鯉魚,另一個犖湯,犖湯或為家禽,或為豬羊,或為禽畜內臟。”
“午時三刻至未時兩刻,午休時間,強制性午睡。”
“未時二刻至酉時正,為木匠、石匠、佃農、鐵匠、織工等幫手。”
“酉時正至三刻,自由活動、洗漱。”
“酉時三刻至戍時,晚餐,晚餐同中餐。”
“戍時正至亥時二刻,算術。”
看著手中這份行程安排表,趙與莒皺了皺眉,時間太緊,他恨不得把每一個時辰都分成兩次來使用,但目前的條件與能力,讓他不得不湊合著過。
本來他的計劃中並沒有教孩童們文字的,但經過兩天的實踐之後,他意識到這些孩童們的基礎太差,差到了根本無法看懂他在黑板上寫的文字。因此,他不得不調整時間,重金請了位鄉間落魄的儒生,來教孩童們識字。
這樣也讓他解放出來,可以利用上午的時間去做些其餘的事情。
趙與莒請來的木匠、鐵匠還有石匠,正在為趙與莒所提出的要求而日夜忙碌,他們並不明白趙家為何會要打造各種各樣奇怪的東西,因為出面與他們交涉的始終是老管家趙喜,所以他們只把跟在趙喜身後的趙與莒當作一個好奇心過於旺盛的孩童,對於趙家請先生教僮仆識字卻放任趙與莒在他們身邊打轉,他們頗有微辭。
自然,那些孩童們在這些工匠們手中是學不到什麽真手藝的,但趙與莒也不需要他們學到真手藝,他的目的有二,一是提高孩童們的動手能力,二是讓孩童們擁有一定的手工技藝。至於如何讓生鐵變成熟鐵甚至百鍛成鋼,趙與莒腦子裏有的是比這些工匠們更先進的技巧。
請這些工匠來,趙與莒是要制造一樣以現今的技藝可以完成的東西,並以此來開始自己的原始積累。與這項發明相比,此前的白糖制造只是小打小鬧,而且作為嗜好品乃至奢侈品的白糖,在銷售範圍上遠不如這種發明。
“大少爺,歐老根有一件事相求,昨日回來時他拉著小老兒說的。”見趙與莒放下了手中的紙,趙喜有些小心地說道:“他家那小子,名叫八馬的,想送到咱們家來識字。”
歐老根便是趙與莒請來的鐵匠,他自稱為歐冶子後人,有三個兒子,長子、次子都已長成,正跟著他打鐵,唯有幼子歐八馬年方十三歲,也在鋪子裏做個幫手。據說歐老根因為幼子出生時見有八匹馬自家門前經過,這在極度缺乏馬匹的宋時(註2)可是了不得的大事,被視為吉兆,故此得了這個名字。趙與莒每次想到“歐八馬”時便想笑,原因無它,想到了後世某國當選的第一位黑人總統罷了。
“他要來就來吧,不過得守著咱家家規,按著家中的孩童提供食宿,問歐老根可否舍得。”想到那個總有些楞楞的歐家小三,趙與莒應承了這件事情。
“若是其餘匠師都要將自家小子送來呢?”趙喜對此不是很讚同,那些孩童都是趙家未來的僮仆,也是他這個大管家今後的助手,因此他可不願意有外人來壞了家規。
“一並如此,不過是多幾張嘴吃食,不過你得說明白了,既然來我家便要守著我家規矩,不守規矩又不舍得打罵,還是盡早請走。”收拾好自己的東西,趙與莒拍了拍手:“走吧,去看看歐老根他們的活兒做得如何了。”
歐老根等工匠們與莊丁們住在一起,那一排土屋現在已經住滿了人,天一亮便是叮叮當當地敲打聲。此時兩浙路一帶工商繁盛,富戶起屋造房添置家俱,多有請工匠住在家中制做的,加上趙喜許以重金,這些工匠對於住在這倒都挺樂意的。從莊院到這裏,不過是一百五十丈(四百零五米左右),片刻間便走到了。趙與莒初搬來時,這路兩邊還都是荒草灌木,這些日子莊丁帶著孩童們,將路兩端都清理幹凈,還依著趙與莒的意思,用碎石粗砂鋪在道路上,再在樹兩邊種上香樟樹,行走於其中,已經讓趙與莒頗有些感覺了。
這一路都是緩坡,趙與莒看到溪邊的水田裏稻子已經成熟,趙與莒問過家中的佃農,知道這些稻子便是大名鼎鼎的“占城稻”。趙與莒還記得,這種原產於越南中部的稻種有三大優點,一是耐旱,二是適應性強,三是生長期短。雖然從口感上來說,這種占城稻連後世的糟米都比不上,可在普遍饑餓缺糧的古代,產量與生長期才是王道(註3)。
“若是有玉米、土豆和紅薯的話就好了。”趙與莒嘀咕了一聲,嘆了口氣,在短時間內,這些東西還是癡心妄想。
“那片山坡荒著也是荒著,小老兒想讓家丁去種上桑樹,日後可以養些蠶,遇著災荒年歲,桑葉也可以充作吃食……唉呀,瞧小老兒這老糊塗,有大少爺在,咱們家怎麽會怕災荒年歲?”趙喜沒聽清趙與莒的嘀咕,自顧自地指著道路另一端的山坡道。
趙與莒點了點頭,那片山坡地勢稍陡,原本不適合種植桑樹,但閑著也是閑著,讓趙喜有些事情可以忙乎,也有助於維系這個老仆的忠誠。
缺乏人手可用,是趙與莒目前最大的困難,雖然他已經在著手培養,但那批孩童不過三五年,還不能獨當一面。
“前兩日淫雨連綿,方木匠來抱怨,說是他住的屋子已經漏水了,這幾日是否乘著天晴,把屋頂再翻一翻?”趙喜又想到一件事,向趙與莒問道。
“這些子小事,你決定便是。”趙與莒有些不耐煩:“老管家,你在家裏可是老人,何必如此小心翼翼?”
註1:古時啟蒙教育有“三、百、千”之說,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史載為南朝梁武帝時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所編。
註2:有宋一朝都缺馬匹,這也是宋在與北方游牧民族野戰時缺乏大規模騎兵的一個重要原因。南宋時雖然在江南設了牧監,但由於水土不服,馬匹很難繁衍,戰馬主要來自於川、陜和廣南這些邊疆之地。
註3:常看架空的書友對占城稻不會陌生,不過坦率地說,這種稻谷並不象想象中的那麽好,至少在口感上,現代人恐怕吃不習慣。《關於占城稻若幹問題探析》(黃桂)中說占城稻:米粒細小、粘性較差、硬而難吃。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辰時三刻至午時二刻,先生教《千字文》(註1)。”
“午時二刻起,有一刻時間午飯,午飯內容為三兩幹飯、兩個饅頭,每八人四碟素菜一盤鯉魚,另一個犖湯,犖湯或為家禽,或為豬羊,或為禽畜內臟。”
“午時三刻至未時兩刻,午休時間,強制性午睡。”
“未時二刻至酉時正,為木匠、石匠、佃農、鐵匠、織工等幫手。”
“酉時正至三刻,自由活動、洗漱。”
“酉時三刻至戍時,晚餐,晚餐同中餐。”
“戍時正至亥時二刻,算術。”
看著手中這份行程安排表,趙與莒皺了皺眉,時間太緊,他恨不得把每一個時辰都分成兩次來使用,但目前的條件與能力,讓他不得不湊合著過。
本來他的計劃中並沒有教孩童們文字的,但經過兩天的實踐之後,他意識到這些孩童們的基礎太差,差到了根本無法看懂他在黑板上寫的文字。因此,他不得不調整時間,重金請了位鄉間落魄的儒生,來教孩童們識字。
這樣也讓他解放出來,可以利用上午的時間去做些其餘的事情。
趙與莒請來的木匠、鐵匠還有石匠,正在為趙與莒所提出的要求而日夜忙碌,他們並不明白趙家為何會要打造各種各樣奇怪的東西,因為出面與他們交涉的始終是老管家趙喜,所以他們只把跟在趙喜身後的趙與莒當作一個好奇心過於旺盛的孩童,對於趙家請先生教僮仆識字卻放任趙與莒在他們身邊打轉,他們頗有微辭。
自然,那些孩童們在這些工匠們手中是學不到什麽真手藝的,但趙與莒也不需要他們學到真手藝,他的目的有二,一是提高孩童們的動手能力,二是讓孩童們擁有一定的手工技藝。至於如何讓生鐵變成熟鐵甚至百鍛成鋼,趙與莒腦子裏有的是比這些工匠們更先進的技巧。
請這些工匠來,趙與莒是要制造一樣以現今的技藝可以完成的東西,並以此來開始自己的原始積累。與這項發明相比,此前的白糖制造只是小打小鬧,而且作為嗜好品乃至奢侈品的白糖,在銷售範圍上遠不如這種發明。
“大少爺,歐老根有一件事相求,昨日回來時他拉著小老兒說的。”見趙與莒放下了手中的紙,趙喜有些小心地說道:“他家那小子,名叫八馬的,想送到咱們家來識字。”
歐老根便是趙與莒請來的鐵匠,他自稱為歐冶子後人,有三個兒子,長子、次子都已長成,正跟著他打鐵,唯有幼子歐八馬年方十三歲,也在鋪子裏做個幫手。據說歐老根因為幼子出生時見有八匹馬自家門前經過,這在極度缺乏馬匹的宋時(註2)可是了不得的大事,被視為吉兆,故此得了這個名字。趙與莒每次想到“歐八馬”時便想笑,原因無它,想到了後世某國當選的第一位黑人總統罷了。
“他要來就來吧,不過得守著咱家家規,按著家中的孩童提供食宿,問歐老根可否舍得。”想到那個總有些楞楞的歐家小三,趙與莒應承了這件事情。
“若是其餘匠師都要將自家小子送來呢?”趙喜對此不是很讚同,那些孩童都是趙家未來的僮仆,也是他這個大管家今後的助手,因此他可不願意有外人來壞了家規。
“一並如此,不過是多幾張嘴吃食,不過你得說明白了,既然來我家便要守著我家規矩,不守規矩又不舍得打罵,還是盡早請走。”收拾好自己的東西,趙與莒拍了拍手:“走吧,去看看歐老根他們的活兒做得如何了。”
歐老根等工匠們與莊丁們住在一起,那一排土屋現在已經住滿了人,天一亮便是叮叮當當地敲打聲。此時兩浙路一帶工商繁盛,富戶起屋造房添置家俱,多有請工匠住在家中制做的,加上趙喜許以重金,這些工匠對於住在這倒都挺樂意的。從莊院到這裏,不過是一百五十丈(四百零五米左右),片刻間便走到了。趙與莒初搬來時,這路兩邊還都是荒草灌木,這些日子莊丁帶著孩童們,將路兩端都清理幹凈,還依著趙與莒的意思,用碎石粗砂鋪在道路上,再在樹兩邊種上香樟樹,行走於其中,已經讓趙與莒頗有些感覺了。
這一路都是緩坡,趙與莒看到溪邊的水田裏稻子已經成熟,趙與莒問過家中的佃農,知道這些稻子便是大名鼎鼎的“占城稻”。趙與莒還記得,這種原產於越南中部的稻種有三大優點,一是耐旱,二是適應性強,三是生長期短。雖然從口感上來說,這種占城稻連後世的糟米都比不上,可在普遍饑餓缺糧的古代,產量與生長期才是王道(註3)。
“若是有玉米、土豆和紅薯的話就好了。”趙與莒嘀咕了一聲,嘆了口氣,在短時間內,這些東西還是癡心妄想。
“那片山坡荒著也是荒著,小老兒想讓家丁去種上桑樹,日後可以養些蠶,遇著災荒年歲,桑葉也可以充作吃食……唉呀,瞧小老兒這老糊塗,有大少爺在,咱們家怎麽會怕災荒年歲?”趙喜沒聽清趙與莒的嘀咕,自顧自地指著道路另一端的山坡道。
趙與莒點了點頭,那片山坡地勢稍陡,原本不適合種植桑樹,但閑著也是閑著,讓趙喜有些事情可以忙乎,也有助於維系這個老仆的忠誠。
缺乏人手可用,是趙與莒目前最大的困難,雖然他已經在著手培養,但那批孩童不過三五年,還不能獨當一面。
“前兩日淫雨連綿,方木匠來抱怨,說是他住的屋子已經漏水了,這幾日是否乘著天晴,把屋頂再翻一翻?”趙喜又想到一件事,向趙與莒問道。
“這些子小事,你決定便是。”趙與莒有些不耐煩:“老管家,你在家裏可是老人,何必如此小心翼翼?”
註1:古時啟蒙教育有“三、百、千”之說,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史載為南朝梁武帝時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所編。
註2:有宋一朝都缺馬匹,這也是宋在與北方游牧民族野戰時缺乏大規模騎兵的一個重要原因。南宋時雖然在江南設了牧監,但由於水土不服,馬匹很難繁衍,戰馬主要來自於川、陜和廣南這些邊疆之地。
註3:常看架空的書友對占城稻不會陌生,不過坦率地說,這種稻谷並不象想象中的那麽好,至少在口感上,現代人恐怕吃不習慣。《關於占城稻若幹問題探析》(黃桂)中說占城稻:米粒細小、粘性較差、硬而難吃。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